科举文里做考官_第45节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45节 (第3/4页)

其实说穿了也不算什么,—是水利,二是垦荒,三……是重农轻牧。”
  方靖远说得轻描淡说,可听到的金国君臣,却齐齐陷入沉思之中。
  毕竟,他们的前任皇帝完颜亮,就是因为垂涎南宋繁华,意图据为己有,结果还没渡过长江,就死于乱军。
  如今大局方定,居然一个瀛洲使者,向他们提出定国之计,要打造塞上江南,着实……有点……心动。
  作者有话要说:
  方靖远:呵呵,疲金之计,成败看效率。
  第六十六章 玉有五德
  这建设“塞上江南”的三策会不会被采用先不说, 金国皇帝给予的赏赐倒是十分的……简朴。
  而且,一看就是不知从哪家抄捡回来压箱底的库存货,也不知在国库里压了多久, 终于逮到冤大头可以送出去了。
  饶是如此, 方靖远捧着完颜雍回赠的陈年掉色“贡品”丝绸, 一看那三十匹素绿锦、五十匹生花番罗、杂色罗布五十匹基本上都是不知哪年宋国的“岁贡”, 至于那牛皮马鞍二十具、玉带四条、酒瓶一对等等杂物, 更是不知从哪收拾出来的仓底货。
  不愧是以节俭著称的皇帝, 完颜雍再次刷新了方靖远对这个世界的认知。
  想当初诸国朝贡北宋时,动辄都是以丝绢万匹为单位进行赏赐回馈, 博得美名的同时, 也成了诸国眼中的冤大头。可换了金国就完全不同了,朝贡少了要挨打,尤其是对已经被灭国的辽人,每年光是岁贡几乎就能榨光他们的大部分产出,也有效抑制了他们再度复兴。
  而对于周边国家的进贡,完颜雍虽然赏赐的少, 倒也是来者不拒, 什么都收。
  哪怕方靖远这对“源氏”兄妹进献的贡品只是一些瀛洲特产和画扇字幅, 他也没计较,反而因为“源静泽”献计三策还加大了“赏赐”的力度, 相形之下, 进贡了不少土特产和美女玉器的高丽使者, 得到的回赠还不如方靖远的一半, 简直想哭都哭不出来。
  就这样,还被方靖远当堂挑出了毛病。
  “李使臣进献的这两条玉带,看着似乎有些不妥……”
  李高当时就想动手, 但看看此时此刻所处金国皇宫,堂上堂下没一个自己人,一个个倨傲粗鄙不说,还对他和那瀛洲使者严重区别对待,若是这会儿动手惹下麻烦,只怕他担待不起。
  “有何不妥,还请阁下明言。”
  “哦,明言啊,好吧。”方靖远说道:“虽说玉乃石之美者,然上贡之物,当择良品,你随便拿几块石头做个玉带进贡,似乎……有些不妥吧?”
  “你!你你——血口喷人!”
  李高当真气得差点吐血,在金国大殿之上,当众说他进贡之物是用石头冒充美玉,这打脸打的……简直让人想抽死他!
  方靖远却不紧不慢地说道:“静泽久慕中华文化,尚记得玉有五德,仁、义、智、勇、洁,想来是贵国建国时日不长,小国寡民,不知有德,亦无能辨识者,故而误将顽石当做美玉,也怪不得贵使。”
  原本想要指责李高的金国大臣闻言,一个个都默了。
  这话说的,玉有五德,你没有,跟指着鼻子骂人缺德有区别吗?文化人骂人,他们还真比不上,不如闭嘴。
  尚有人看过高丽使者呈上的玉带,果然其中一条色泽混蒙,晦暗不明,分明是以石充玉,比那鱼目混珠之辈还要明目张胆,立刻就有大臣奏请惩罚高丽,以儆效尤。
  李高这会儿哪里还顾得上跟方靖远辩论,忙不迭地向众人解释,他也是上当受骗,绝无意图蒙混过关,骗取赏赐的想法。
  方靖远恍然大悟,“原来你们以前来的使者,都是为了骗取赏赐啊!你看我们就不一样,所谓千里送鹅毛,礼轻情义重。我们送出的礼物,都带有我们真挚的心意,哪怕一幅画,一把扇子,也是匠人用心制作,虔诚之心,已是世上最珍贵的礼物。”
  他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,却引得不少人共鸣。
  尤其是金帝完颜雍。
  他继位之后,因为前任皇帝完颜亮留下的烂摊子,国库空虚不说,征召来的百万大军都等着他发饷银才肯散去,辽人旧部又开始死灰复燃,山东河北等地的农民活不下去了起义……到处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