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全家都是穿来的_第95节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95节 (第1/2页)

但是得说没有女人们在,男人们再会过日子也不怎么啰嗦。买了就买了,买了就吃,不会翻来覆去磨叽。
  ……
  “卖松子嘞,新打下的松子,正宗山货,八十文一斤嘞!”宋福生站好后,就开始叫卖。
  摊子位置不怎么好,来晚了比较靠后,时不时得喊几嗓子。
  牛掌柜去买秤去了,那东西省不了,早晚也得有用处。所以他没听着他的童生姑爷叫卖声。
  可高屠户是在的,听的他心里当即一酸。
  这在现代很平常的事儿,在古代人眼里却不是很体面。
  商人本就让人瞧不起,更不用说他们这种小商小贩。
  眼下福生为了讨生活,一个知识分子,受人高看一眼的童生在叫卖。
  高屠户挑了下眉,压下心酸,呵斥傻愣住的小子:“都傻瞅么,看看你们三叔。你们还有啥可张不开嘴喊的,都给我喊!”
  “不是,爹,”高铁头抓了抓脑袋:“怎又八十文了。”
  宋福生只瞟了眼高铁头就走了,他得带着女儿去买粮食,刚才那一声叫卖是打个样。
  高屠户骂儿子道:“你是不是傻,你不得多要些给买货的讲价余地?你是我儿不?”
  “卖松子嘞!”
  这东西贵啊,赶集的人也都有这种认识。毕竟他们这里有好些座大山,山货是晓得的。
  山货来之不易,都是玩命的人,躲过猛兽,往树上爬打来的。
  可喊得再响亮,再知道这东西会贵,来回经过的人一问,也忍不住听完价格就直咂舌。
  咱老百姓,有那银钱买一斤松子,都不如买几斤猪肉回家烀着吃实惠。
  货,卖的并不好。
  ……
  大街上,人来人往中。
  宋福生带着女儿连走了好几家粮铺子,一一问价。
  这个朝代,一石是一百二十多斤。
  问过后,心里有数了,也是因为有数,心底微沉。
  买普通米,一两银子正好是一石,120多斤。
  宋茯苓在心里算,要是按照她用人民币的算法,一斤米等于八块多钱。
  而且之前她特意问过她爹,宋福生听了她这个算法后,结合古代记忆是认可的,只是说有些方面不同。比如看病,和他们采松子一个道理,采药也麻烦,药贵,穷人病不起,不能和现代比。
  糙米呢,糙米多少银钱呢。
  店小二扒拉扒拉算盘,一两银子能买220斤糙米。
  宋茯苓又用她的算法:合四块多钱一斤。比前面街口那家粮铺子便宜些。
  面粉,细面。
  店小二瞅瞅宋福生和宋茯苓的穿着,听这俩人说话挺利索,可你们穿这样,一看就穷,还打听什么细面精米。算了,爱问就问吧。
  细面一两银子一石多,能买140斤面那样。
  宋茯苓:人民币7快多一斤买。比起买大米吃,不如买面粉。
  小二没等再问,赶紧告知粗粮价格,他认为这俩人买粗粮的可能性更大,所以话也多了些。
  劝说你们买粗粮吧,价格最是公道,一两银子能买二石多呢,260斤左右,比买糙米都合适。
  眼下,南面不是打仗呢吗?咱们这里物价也涨。每年到了十二月,也就是下个月,粮价更是涨的邪乎,会一直涨到开春。听你们说想多买些?就趁着这次吧。
  宋福生说,我要多买些,你能不能给便宜。
  买多少。
  先买三千斤。
  小二惊了:“你家没地?”这是多少口人没地种等吃饭啊,一下子要买几千斤。
  小二给掌柜的叫来了。
  一下子要给人铺子里摆的粗粮糙米买光,掌柜的给便宜了些,但是也没便宜多少。
  也和小二是同样的话,要是人口多要存粮,抓紧买。每年都保不准南面和咱们打仗,趁着咱天寒地冻和咱打,所以每年进入十二月份,粮价就飞涨。你要是再讲价,我就不卖你了,留着下个月卖。
  宋福生和女儿对视一眼,没招了,“掌柜的,我们这回来镇里也是为卖山货,眼下倒不出太多空推车,先让几个娃子推走几百斤,剩下的能不能放你店里,等过了这股热闹劲,我们也把山货卖个差不离了,就来取货。”
  掌柜的无可无不可。
  他不怕宋福生订货完又不买了,无所谓。
  宋福生赶紧回去叫大郎他们,先推几百斤回去,能推动多少就推多少。
  宋茯苓留下了,留下在心里算:难怪她爸上火,不止是管理上得费脑筋,带动大家一起赚银钱费脑筋,单说吃方面,这么多人,一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