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九零胡同养娃记 第181节 (第2/2页)
跟潘秦打交道不多,只是觉得这人整天笑眯眯的,见谁都是一张菩萨脸,很会做关系。 潘秦在办公室待了很多年,早先华英厂效益好,厂里边办食堂,当时食堂就办在现在木工车间那里。 “那会儿潘秦是办公室副主任,食堂就是她管的,那会儿华英可不像现在,就连隔壁厂区那都是咱们的成衣车间,厂里人数最多的时候,有三百多号人呢!你想想那么多人在食堂吃饭,潘秦只要做一点手脚,油水就不少了。” 马向华跟她关系一般,主要就是那个时候结的仇。 潘秦管食堂,马向华管车间,矛盾就是这样产生的。 那会儿还是计划经济体制,单位给发粮票,用粮票打米饭,可就算是这样,职工们也存在常年吃不饱饭,一天能有一顿细粮吃,那都算是条件好的家庭了。 “可就算吃细粮,也总有人反应不够吃,不过那会儿大家吃啥都没有饱的时候,谁能怀疑到是食堂里的人偷粮食呢。”刚开始没人想那么多,总觉得自己吃不饱是因为长期饥饿导致的缘故。 可是人多了,总会有那么一两个特别较真的,马大姐就是其中一个。 她还真拿买到的馒头去称,一斤粮票买到的馒头,只有一斤二两再多一点。 马大姐心细,自己又在家试验了一回,可不管怎么试验,做出来的馒头都有一斤四两左右! 也就是说,细粮到了大家手里,要足足比原本应该到手的少了一成。 这个微妙的差距,一般人也很难发现。 就像是大家公认的,食堂师傅会偷吃,甚至会偷偷带回去一些东西,但是谁都不敢把这种事做到常态化,从那么多粮食里面偷吃一口,个人也不会少太多,谁能想到日积月累的给职工们的饭碗里面添“九两称”。 于是她留了个心眼,看看是不是食堂的大师傅们徇私舞弊,结果让她发现负责食堂管理的潘秦的不对劲。 在别人都吃不起饭,穿不暖衣服的年代,人家潘秦就能穿得起好料子的布拉吉,吃得起米饭,潘秦的小女儿跟马大姐的女儿一个班上学,中午午饭吃的都是鸡蛋糕。 后来这事儿被人捅破了,但却也以找不到实质性的证据而告终。 最后食堂还是跟以前一样,只是潘秦能够从里面拿的少了。 该拿的她也没少那。 这样看来,潘秦从单位职工口中夺粮,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,直到今天才捅破了天,这事儿才完完整整的暴露出来。 从六十年代,到九十年代,整整三十年。 从计划经济年代的米面,到市场经济时期明目张胆拿回扣,做到这样明目张胆的,也不是几天就能养出来的胆子。 范晓娟唏嘘:“这胆子也太肥了。” 这么多人,从粮食里面抽走了一成,谁也不会发现。 可一人一个月至少要吃掉十五斤粮食,在那么困难的时候,大家油水又吃的少,十五斤哪里够,她还要抽走一斤半,一个人是一斤半,十个人就是十五斤,厂里这么多人的,一个月光偷偷的挪走的粮食都要有四五百斤! 天啦,这在计划经济年代,可是能吃枪子儿的。 潘秦左右逢源,跟上级单位的关系也很好,就这样还混的风生水起,她一句话,就能把脏水泼到别人头上去。 最后报了警,因为涉案金额巨大,警察很快就赶到了华英厂。 推门进来的是一位中年男士。 “朱队长!”范晓娟惊呼出声:“怎么是您呐。” 朱警官是附近辖区派出所的刑侦队长,他再一次看见范晓娟这张熟悉的脸,可真是哪里有刑事案件,哪里就有这姑娘的身影啊! 范.法外狂徒.娟看见熟人,欣喜的问:“怎么又是您呐!” 厂里面的事情还要动到朱队长亲自出警呢。 听说民警过来,厂里面其他的人眼睛里也纷纷都有了光,看样子这件事情有挽回的空间。 朱队长面无表情,眼睛却看向朱厂长。 出了这么大的事情,朱厂长看上去也十分憔悴,冲朱队长和他身边的小警员招招手,很不客气的说:“你过来一下,厂里面确实出了事。” 朱队长继续面无表情,目光中带着几分疑惑。 其他人就更疑惑了。 朱厂长这排面也太大了吧,竟然还能指挥得动民警? 朱厂长怒了:“站在这里干嘛!” 朱队长:“报警要去派出所。”刚才他过来,是因为听说华英厂有人在闹事。 跑过来一看,好像也没啥事,这老爷子是报个假警吗? 朱队长不动,朱厂长就更生气了,老爷子气得胡子一晃一晃的:“杵在这里干嘛,你还要把你亲爹抓派出所里去不成,人太多了才叫你过来,你不想几百号人都去你那个派出所挤着吧。” 几百号人,老爸可真是很会夸张用词,就朱队长了解的,老爸这家破产企业,最多也就一百来号人。 不过,这也是这位对父亲并不太关心的儿子的固有形象罢了。 朱厂长现在是带领着全厂职工从衰落走向中兴,厂里的职工也正式上了二百号人。 他把范晓娟和马爱华也一同叫了过来。 唯独潘秦,她还在自己办公室里。